王昭君真實歷史結局
王昭君,名嬙,昭君是漢元帝賜的字,昭君有光明的寓意。王昭君是歷史上杰出的女性之一,她為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王昭君也被稱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真實歷史結局
在不少民間傳說或是文學作品中,王昭君是請愿出塞嫁給匈奴的,表現(xiàn)出為民族交流而犧牲自我的高貴情操。但在漢朝史書記載中,明明白白地寫著,王昭君是被漢元帝“賜予”給呼韓邪的。
說直白點,這是皇上的旨意,根本就容不得你考慮,你若不去就是人頭落地,甚至還可能會連累家人。所以王昭君“自愿請嫁”一事可信度不高。
人選已定,漢元帝將選中宮女賜名“昭君”,寓意“光明”,希望她為兩國人民帶來光明的前途。這正是漢元帝的用意,雖然仍是“和親”,但意義大有不同——王昭君遠嫁匈奴,意在加強兩國文化交流,這時的“和親”在匈奴人看來是大漢朝的“恩賜”。
匈奴人對這種“恩賜”萬分重視,后來他們尊稱王昭君為“寧胡閼氏”,閼氏的意思是王后,寧則是安寧和平之意,胡是指匈奴自身。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就是一位給匈奴“帶來安寧和平的高貴王后”。
“昭君出塞”,對漢朝和匈奴都是一件好事,漢朝以此加強文化交流,宣告宗主國地位,王昭君嫁過去的同時也帶去漢朝的文化,造福匈奴,可謂兩全其美。而且在匈奴人眼里,王昭君是“帶來安寧和平的高貴王后”,必定會百般尊敬,不會讓她受到半點委屈的。
昭君出塞后,其父兄得到朝廷庇護,地位提升。而在奔波數(shù)月到達外蒙地區(qū)后,王昭君很快就感受到異域文化帶來的痛苦。這里沒有中原地區(qū)常見的稻米,只能天天吃面食,匈奴人飲食大多簡單粗暴,經(jīng)常食用腥臭的牛羊肉,令她難以適應。
最難受的是,在大漠環(huán)境中,水是寶貴資源,平時只能拿來飲用,不能再像過去那般天天洗澡、洗臉,這對一個愛美的女人來說簡直就是折磨。
這大漠之地沒有故國的鳥語花香、物產(chǎn)豐饒,有的只是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王昭君作為一個在漢朝生活多年的女人,有家不能回,每日面對異域風沙,遙想故國山河與親人,她的心情可想而知,即使匈奴人載歌載舞,歌頌她為匈奴帶來和平幸福。
從那時起,王昭君和呼韓邪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名為伊屠智伢師,為匈奴的右日逐王。史書記載,建始二年,呼韓邪單于去世,王昭君就迫不及待地向漢朝上書“請求歸漢”,可見她真的一點都不想待在匈奴人那邊,然而,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
漢成帝敕令她“遵從胡俗”,讓她必須遵從游牧民族的“收繼婚制”,這種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丈夫死后妻子應當嫁給丈夫長子,長子死后又嫁給長孫。
所以,王昭君要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這對她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事實上除了王昭君自己,沒人會在意,皇帝不會,故國百姓不會,甚至家里人也不會。這不是他們無情,一句話概括——“大局為重”。
得知漢成帝敕令的那一刻,王昭君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女人面對家國責任時的無奈,那完全不是她能抗拒的。萬念俱灰之下,她放棄了回歸家鄉(xiāng)的希望,逐漸變得麻木。
她徹底接受與異域風沙為伴的生活,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往后與復株累單于一同生活長達十一年,育有兩個女兒。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去世,王昭君又想到那“收繼婚制”,頓感身心俱疲,一病不起,于公元前19年含恨病逝,終生未能回歸故土。
歷史的車輪繼續(xù)翻滾,王昭君的事跡被人們流傳、歌頌,但從沒人問過她是否幸福,因為那已經(jīng)不重要了。
史上王昭君的家世究竟是怎么樣的
關于昭君的家世,史書中記載很少?!稘h書》、《后漢書》都說她是“良家子”。良家子指清白人家的子女。漢制,凡從軍不在七科謫內(nèi)者,謂之良家子。
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薄八饕币绱镜慕忉屨f:“(良家子)非醫(yī)巫、商賈、百工也?!笨梢姡丫彝ナ欠轻t(yī)巫、商賈、百工的農(nóng)民或其他平民。
王昭君的父親是誰
王襄。
正史很少涉及。東漢蔡邕所著《琴操》記昭君的父親為齊國(今山東淄博地區(qū))王襄,字忠,家道殷實,生有一子一女。相傳在昭君入選掖庭后,他被封為越州(今浙江紹興地區(qū))太尉。
黃世崇在《歸州志·昭君》中曾記載:“王襄,齊國人,流寓南郡(今湖北江陵地區(qū))為秭歸人。語在人物表。”這是說王襄祖上是齊國人,后來遷徙到南郡秭歸定居。這是比較可信的。
明人所作《昭君出塞和戎記》借劇中人之口說:“奴家姓王名嬙,字淑貞,祖貫越州人氏?!贝蠹s由《琴操》演繹而來?!逗腿钟洝肥俏膶W作品,不能和史書等同。
昭君出塞是漢朝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事件,為了表彰昭君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漢元帝封給昭君父親一個官職,是非常可能的,也是封建社會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