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傳統(tǒng)記譜法
我國最著名最久遠最受先民喜愛的樂器,無疑排在四藝“琴棋書畫”首位的——琴,這里的琴指的就是樂器古琴。古琴在古代時候最受文人雅士推崇,除了樂器本身的豐富性之外,更有其音色的原因,古琴的音色給人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
古琴傳統(tǒng)記譜法
古琴的記譜方式叫減字記譜法。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jié)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
除了古琴的記譜方式之外,大家還可以了解以下這些關于古琴的基本知識:古琴有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環(huán)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的記譜法主要是哪兩種
古琴記譜法有文字譜和簡字譜兩種。
一種是早期琴譜采用的,以純文字來描述演奏的方法,稱為文字記譜法?,F存最早的文字譜可追溯到唐代,《古逸叢書》中收有唐朝人手抄,據傳是南朝人丘明創(chuàng)作的《碣石調·幽蘭》。這種記譜方式十分繁瑣,古人說它“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大約在唐代中晚期就被淘汰不用了。
另一種記譜方式則稱為減字記譜法。據傳由唐朝人曹柔創(chuàng)制于1400年前。這種記譜方法是把描述古琴指法、術語的文字減少其筆畫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減字譜歷經千年,仍在使用。
記譜法是指用符號、文字、數字或圖表將音樂記錄下來的方法。各種記譜法雖然在其發(fā)展中不斷地趨向完善,到21世紀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記譜法能夠完美無缺地記錄音樂。
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細微差異,許多裝飾音的奏法等,都還需要演奏者憑其各自不同的理解來加以具體的分析和處理。
古琴在歷史上的發(fā)展
1.先秦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chuàng)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
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yè)琴人。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
2.兩漢
琴的型制于東漢晚期確定。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后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3.魏晉
戰(zhàn)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
4.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于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
5.隋唐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
6.宋元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宋代的古琴發(fā)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于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姨ト砸月菇腔覟橹?,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
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
7.明清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現存第一部減字譜《神奇秘譜》保存了眾多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