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腳鼓和非洲鼓的區(qū)別
象腳鼓是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該鼓的體積較小,演奏方式是用手或棍子敲擊鼓面,能夠發(fā)出獨特的聲響。非洲鼓是一個俗稱,指的是來自于西非地帶的一種樂器,本名叫做金貝鼓、堅貝鼓。象腳鼓和非洲鼓這兩種樂器在體型、音質和使用方式上各有不同。
象腳鼓和非洲鼓的區(qū)別
非洲鼓和象腳鼓都是打擊樂器,它們的聲音有一些區(qū)別:
1.體型不同:非洲鼓通常較為高大,形狀上下端差別較大,象腳鼓則相對較小,類似于一個圓柱體。
2.音質不同:非洲鼓的音質通常比較清晰、明亮、銳利,強調音高,常用于演奏旋律性較強的音樂。而象腳鼓的音質則相對低沉、渾厚、厚實,強調音量和節(jié)奏感,常用于和弦進行相對簡單的音樂。
3.使用方式不同:非洲鼓多用手奏擊,有些也會使用鼓槌,而象腳鼓則通常用腳踩奏擊,手也可以用來敲擊鼓面。
總之,非洲鼓和象腳鼓都有其獨特的音色和使用方式,適用于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演奏場合。
象腳鼓的形制結構
象腳鼓的鼓身修長,頭大、腰細、尾端喇叭形,可分為鼓胸(共鳴腔)、鼓腰(傳音孔道)和鼓足(鼓尾)三部分。各地規(guī)格不一,高度有別。一般通高160厘米-180厘米,最高者達200厘米,鼓面直徑28厘米~32厘米、最大者達38厘米。
鼓胸(首端)呈杯形共鳴體,長60厘米左右,下部呈弧形收束與鼓腰相接。鼓腰為空心圓柱體,長100厘米左右,最細處直徑15厘米,外表刻有環(huán)形紋飾。
鼓足呈喇叭口狀,其上繪有蓮花圖案。鼓身多采用一般當?shù)氐穆蠘洌疵⒐麡洌┨涂諛湫闹瞥?,鼓面蒙以黃牛皮,皮面固定在鼓腔邊的圓形藤圈上,鼓胸下部收束處也設一小型圓藤圈,用細牛皮條將兩藤圈往復勒緊,并可調節(jié)鼓皮的張力,控制發(fā)音高低。
象腳鼓有關的民間故事
1.勤勞樵夫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勤勞的樵夫上山砍柴,見到一棵空心的大象筋樹,樹干上有一個大洞,大風一吹就發(fā)出好聽的響聲,樵夫用樹葉蓋起樹洞,音響便停止了,他用手指彈樹葉,聲音又響了起來。于是,他就把這棵象筋樹砍倒,取其一截,將兩頭砍齊削平,用青木樹皮把木頭上口遮嚴,用麻繩扎緊,用手敲擊時發(fā)出了雄渾的聲音。
他將這個制作粗糙的簡易樂器帶回家敲擊,妻子聽了拿起銅鍋蓋跟著敲打起來,兒子隨手拿起兩個茶壺蓋,相互磨擦著,發(fā)出“嚓嚓”的音響來??招哪?、銅鍋蓋、茶壺蓋各自發(fā)出的聲音配合在一起,奏出了和諧動聽的樂聲。
遠近鄉(xiāng)鄰聽到了,紛紛趕來,你敲我跳,好不熱鬧。起初,人們根據(jù)這空心木發(fā)出的“咣咣”聲,把它叫作“桄”,意為有回聲的鼓。后來,傣族同胞聞聲前來觀賞后,才正式叫作“光”,又因鼓的形狀像大象腳,所以又叫它“象腳鼓”。
2.云南傣族的故事
傣族地區(qū)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古時候云南勐養(yǎng)有一個小伙子,因朝夕相伴的大象死了,為了寄托衰思,緩解悲痛,他用木頭依照大象腳來制成鼓身,用象皮作鼓面,于是作出了象腳鼓。但是后人認為象腳鼓名字的由來跟佛教有一定的淵源,“象主祥瑞”的佛教觀念深入人心之后,此鼓才被人附會為象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