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遇到挫折怎么安慰
-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要知道這些挫折如果利用好的話,可以讓孩子更進一步;如果說孩子被挫折打倒的話,孩子很有可能就一蹶不振了。那么,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去安慰,受到挫折后很沮喪的孩子呢?
兒子遇到挫折怎么安慰
1、耐心陪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家長的耐心陪伴。無論孩子處在那一個年齡段,都應該缺少了家長的陪伴。尤其是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也是他們內(nèi)心最需要家長陪伴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最希望得到來自于家長的鼓勵和安慰,當然也只有家長的鼓勵和安慰,才能夠給他們力量去戰(zhàn)勝挫折和磨難。
很多家長缺失了對于孩子的陪伴,所以無法在孩子需要鼓勵和安慰的時候出現(xiàn),這就會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2、耐心溝通。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一個道理:每個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并且我們每個人也是在不斷戰(zhàn)勝挫折的過程中才能夠成長起來。當孩子明白了這一點以后,他們就會明白人生是一個不斷戰(zhàn)勝挫折的過程,經(jīng)歷過挫折,才會看到人生的彩虹。
3、共同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一個過程,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接納孩子的沮喪,然后用自己的耐心陪伴孩子,給孩子講明白道理。其實這也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一個過程,只有我們家長付出了愛心和耐心,我們才能夠看見孩子的成長。
-
很多家長都信奉打擊式教育,不管孩子做的對錯,總是習慣性的批評打擊孩子。殊不知,家長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讓孩子的自尊心受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鼓勵他而不是打擊他。家長該怎么鼓勵受挫的孩子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孩子遇到挫折家長應該怎么鼓勵他
1、讓他明白挫折是常事。小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并不久,他們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都覺得非常陌生,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況,所以在很多時候,他們在遇到困難時都不知所措,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定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并且讓他們明白挫折是這個世界上非常平常的事情。
對于一個人來說,成功失敗原本就是非常常見的,所以即便是遇到失敗或者是遭遇打擊,都一定要挺起胸膛重新走出來,未來的路還長,即便今天失敗了,但并不代表以后都是如此,只要努力,將來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在他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自然也不會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而自暴自棄。
2、從小鍛煉他們的自強能力。很多小孩子之所以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堪一擊,完全是因為他們從小被保護得太好了,所以媽媽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寶貝變得自強自立,就一定要從小開始,比如說當孩子在走路的過程當中,最好由他們自己來,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媽媽們也要鼓勵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重新行走,而不是馬上跑過去,一番安慰。
-
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受挫能力的時候,要根據(jù)孩子的發(fā)展進行,要先了解孩子的優(yōu)缺點、性格以及習慣,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孩子。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這樣孩子的受挫能力越來越強,孩子的心態(tài)也會越來越好。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怎么教育
1、家長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在現(xiàn)代這個社會,每個父母都是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手心上的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其實是很不好的。要是家長有這種觀念,也直接影響著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首先要樹立挫折教育的意識,要知道讓孩子早期受一些挫折是有好處的。要正確看待挫折教育的價值,把它當成是磨煉孩子意志、提高孩子適應力的好方法。
2、要給孩子設置一些挫折障礙。如果你的孩子含著金鑰匙出生,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旦遇到了困難,就會不習慣,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決挫折,最后到導致做什么事情都失敗。
作為父母要知道,對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苦難是難免的。在真正困難到來之前,不但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有意給孩子設一些障礙。比如學自行車的時候,摔倒了先不要幫他,看他是怎么處理的,要是他處理不當?shù)脑?,事后再慢慢教育他。也要學會對孩子說不,不要有求必應,這些小細節(jié)往往就能悄然改變孩子的處事方式。
-
現(xiàn)如今,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家長對他們也是竭盡自己所有的愛,把孩子保護的很好。但隨著他們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受不住一點挫折,一遇到困難就會哭,這讓家長感到十分無奈。
孩子遇到挫折就愛哭怎么辦
1、認同孩子的感受。例如孩子摔倒了,家長可以通過對話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說:“媽媽知道你很疼,因為媽媽那次摔倒也很疼?!薄澳憧梢試L試站起來,媽媽上次也是這樣站起來的!”等等之類的話,認同孩子的感受,并把自己跟他置于同一境地。
2、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比如孩子摔倒了,跟孩子說:“哭只能把嗓子哭啞,我的寶寶最勇敢了,如果你能自己爬起來的話,我就獎勵你一顆糖?!边@樣的話,孩子就會接收到家長的暗示,并在潛意識里告訴自己:“我很勇敢!只要我勇敢一點,我就能得到一點?!?/p>
3、鍛煉孩子的社會生活技能。當孩子在生活中的各項技能得到發(fā)展了,才能夠展示出極大的勇氣,所謂的“底氣足”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家長不能是大包大攬型的,而應該花時間去教會孩子怎么做,可能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家長是需要有耐心,孩子通過練習和實踐,小時候學會生活技能,長大了學習社會技能,這些都是立身之本,也是孩子有“勇氣”之所在。
4、允許孩子犯錯,并從中汲取經(jīng)驗。犯錯是孩子成長之路上的重要一環(huán),而從一個個錯誤中汲取教訓后,記憶最深刻。家長們不能因為擔心失敗而讓孩子放棄,也不應該在孩子失敗時不問青紅皂白而將所有的責任推卸給孩子,更不應責罵孩子。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進行復盤,一起分析原因,并且引導孩子通過一件事情來汲取更多的經(jīng)驗。孩子做過了,以后再遇到,自然就有勇氣做下去了。
-
挫折和困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但是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心理承受能力較低,那么為此,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1.教育孩子不要太在意他人評價
其他人的評價,總是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對一些事物、事情的看法,有時候這些評價對我們有益,可以幫助我們?nèi)ッ鞅媸欠恰⒏恼e誤、糾正自己;但有些時候,這些評價對我們無益,甚至會害了我們,會讓我們迷失自我、沒有自己的主見,也有可能讓我們喪失自信心。所以,身為父母要及時教育孩子,不必太過在意別人的說法。畢竟孩子還小,內(nèi)心脆弱易碎,很容易受他人誘導,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容易受到打擊。
2.分享自己曾經(jīng)的經(jīng)驗
過來人的經(jīng)驗,對于年紀還小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事情,而身為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走些彎路。父親可以根據(jù)自己以前遇到挫折時候的做法,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講給孩子聽,之后再告訴孩子,這個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爸爸自己。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挫折是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爸爸經(jīng)歷過,我現(xiàn)在面對挫折也不能退縮。所以,還是要多和孩子講講自己的故事,讓孩子理解過程要比結果更重要。
-
初中孩子混社會管不了,大概率是青春期作祟,孩子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迅猛,家長要能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思路,不要墨守成規(guī),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及時調(diào)整教育計劃,給孩子愛護。
兒子14歲混社會管不住怎么辦
1、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孩子的行為上,其實都折射著父母自己的影子。孩子出現(xiàn)問題,不能簡單地、表面地認為所有責任都是孩子的,事實上,深層的根源可能恰在父母自己身上。
2、學會跟孩子平等交朋友。跟孩子平視說話,而不是高高在上。孩子之所以這個時期更愿意把心里話說給同伴,是因為他覺得跟同伴是平等的,家長“高高在上”的話,孩子不愿意仰視你,只有平視了,才能更好交流,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跟孩子賭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3、改變管理方法,當孩子給你說“不”的時候,意味著你的管理方法孩子已經(jīng)不能接受,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適當改變下策略,不要一味以為自己都是對的,都是孩子的錯。
4、孩子犯錯之后,告訴孩子錯在哪里。當孩子犯錯了之后,最忌諱的就是父母袒護孩子,只要父母在第一次的時候袒護了孩子,以后孩子要是犯了錯,他們就不會主動的承認錯誤,甚至是學會了狡辯。
-
家長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很少考慮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常會疏忽孩子的意愿,通常采用命令式的教育和孩子溝通,導致孩子不愿意聽從家長的安排和建議,拒絕和父母溝通,和父母發(fā)生冷戰(zhàn)。
兒子二十幾了不愿和父母交流怎么辦
做父母的一定要放下身份,跟孩子做個好朋友,以朋友的身份來聊天,融洽的交流,這樣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以外,還需要關注孩子的各項表現(xiàn)。父母通過及時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獲得孩子在學校中的各種表現(xiàn),比如上課是否專心,與同學之間的交際是否和諧,以及可以了解到孩子都進行了哪些內(nèi)容的學習。
父母可以不經(jīng)意的說起孩子接受到的內(nèi)容,孩子通過父母的這種小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內(nèi)心會感覺到溫暖,因為爸爸媽媽也有關注到自己的其他小點,并非對自己什么都不管,孩子慢慢的就會因為共同的這種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很多父母喜歡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進行詢問,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并不是想要真正的與自己溝通,而是想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立場而已。孩子不會主動去找父母溝通,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的這種自以為是的“權威性”,父母總是站在一個制高點看待孩子,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愿與父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