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愛嘮叨對孩子的傷害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在不斷的失敗中摸索經驗,最終走向成熟的過程,而愛嘮叨的父母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機會,他們用自以為是的愛將孩子禁錮起來,讓孩子失去自由,失去鍛煉自己獨立性的機會。
媽媽愛嘮叨對孩子的傷害
一、嘮叨會削弱語言的力量
爸媽嘮叨的話真的毫無意義嗎?不是,是一直重復這種方式讓你表達的內容變得沒有意義。有力的語言不會是啰嗦的,啰嗦的語言是很難留住聽眾的注意力的,這就是為啥爸媽苦口婆心說,孩子不耐煩聽的原因。
不僅如此,你還在用嘮叨這種做法,剝奪孩子對真理的重視。那些有道理的話,被寶媽說成老生常談,孩子會下意識的忽略,從而在可以避免的事情上經常摔跟頭。所以,改變的第一步,就從控制自己重復說話開始:“你還有一分鐘的時間賴床,這是媽媽最后一次來叫你?!?/p>
二、嘮叨會引起孩子的抗拒
嘮叨的另一個減分項是讓人煩躁,從而升起抵抗和反叛之心。因為嘮叨往往隱含這一個底層含義:你不行,你應該按照我跟你說的做;看吧,我早就跟你說過。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自己的步驟和想法,外在的干涉會會讓孩子覺得壓力倍增,這種壓力,只會增加孩子內在的對抗。
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成長,那你應該首先學會尊重孩子,允許孩子積累自己的經驗,十句百句的嘮叨,不如讓孩子親自嘗試一下后果。
三、索取承諾并不能糾正孩子的過錯
嘮叨還有一個特征,就是以聽到孩子說“知道了”、“以后不會了”等話為目的,聽到了這些,爸媽才能放心,但實際上,嘮叨傳遞的信息非常有限,而這時候孩子承諾的所有,都不足為信。
有時候孩子犯的錯,并沒有那么好改正,孩子此時答應了認錯了并沒有什么意義,比如孩子總是磨蹭,總是粗心,總是魯莽等等。正確的做法,是給建議,并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前提。例如:“孩子,粗心可不是一個好習慣,我們想想怎么能改掉它好嗎?”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說什么,才能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呢?
1.話不在多,方式要對
根據研究,一句話重復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的。一旦過了恰當的次數,父母說得越多,孩子反而意識不到這句話的重要性,會把它當成耳旁風。
比如,父母想讓孩子趕緊寫作業(yè),不妨這么說:“已經8點了(環(huán)境),你還在玩樂高(事件),我擔心你的作業(yè)可能要寫到很晚,影響你的睡眠休息(感受)。”
這種表達方式,既客觀陳述了事實,也直接表達了感受,又間接提醒了孩子要趕緊寫作業(yè)了,孩子就容易接受和執(zhí)行。
2.關系大于教育
一位媽媽對兒子要求很嚴,可是不管她怎么教育,兒子就是跟她對著干。有一次兒子又落東西了,她本來很生氣,可到校時,她突然覺得沒有勇氣面對老師。
同時,她開始心疼兒子:全班就他一個人忘帶表格,他肯定被老師狠狠訓斥了吧。于是媽媽一反常態(tài),沒有說教,反而把落下的水壺也一并給了兒子,還溫柔地拍了拍兒子后背。破天荒的,兒子主動認了錯。
那晚,兒子還一改往日執(zhí)拗,媽媽讓他做的事,他都非常愉快地去做了。
關系建立,教育才會真正發(fā)生。父母想讓孩子聽話,不妨先蹲下來去理解孩子,教育才會由“控制–對抗”轉為“尊重–接受”。只有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好。
3.身教大于言傳
有一個男孩,平時喜歡浪費食物,父母經??嗫谄判暮蛢鹤又v道理,但就是不起作用。后來爺爺就教了爸爸一個方法。
那天男孩照常把饅頭皮丟了,爸爸一聲不吭,把饅頭皮撿起來放進了自己的嘴里。兒子大吃一驚,但爸爸只是意味深長地看著他。
吃西瓜時,兒子又習慣性地只咬了最上面兩口就扔掉,爸爸接住了西瓜,直接吃了起來。
兒子一下急了:“爸爸,你別這樣,我錯了?!币话褤屵^西瓜,吃得干干凈凈。自此,兒子再也沒有浪費過食物。所謂費盡口舌不如耳濡目染,把道理用行動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才是最高級的教育。無聲的言行,比任何道理都有效。
為什么父母總愛嘮叨孩子呢
1.對孩子過度關心
父母們總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于是喜歡不斷地在孩子耳邊碎碎念,這其實是父母對孩子過度關心的一種表現。比如每到秋冬都會上熱搜的“秋褲”話題,講得就是網友們吐槽媽媽嘮叨自己穿秋褲的事情,網友們調侃地稱之為“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2.對孩子要求過高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于是對孩子要求很嚴格。我的同事小林就是如此,這類家長眼里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斷用言語去教育孩子,企圖通過喋喋不休的“洗腦”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3.覺得自己經驗多
相對于孩子來說,家長們無論是社會閱歷還是生活經驗都要豐富得多,所以很多家長都喜歡仗著自己經驗豐富去指揮孩子,不停地對孩子嘮叨來嘮叨去,生怕孩子走彎路。這類家長總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殊不知自己是在以愛孩子的名義綁架孩子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