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寫意之美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昆曲服飾可以稱之為一門藝術,它基本沿襲了明代的風格,又吸收了清裝、旗裝的服飾特色,同京劇服飾差異不是很大,是以紅、白、藍、黃、黑、紫、粉等顏色為主色,色彩十分鮮艷熱鬧。
昆曲的寫意之美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1、唱腔美
昆山腔從唱腔音樂特點來說,屬于南曲系統(tǒng),但實際上集中繼承了南北曲兩大系統(tǒng)的成就。昆劇所使用的曲牌有一千種以上,除主要部分承受了元代的曲子外,還有后來的音樂在內。
如唐代大曲中有(六么)、(梁州)、伊州)等,到宋代雜劇中就有《崔護六么》、《草鶯六么》、《四僧梁州》、《鐵指甲伊州》等戲,昆劇曲牌中有(六么序)、(六么令)、〔梁州第七)、(伊州三臺)等,它們之間必然有繼承關系。
2、扮相美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教女子歌舞是為了令其習聲容,“欲其聲音婉轉,則必使之學歌。學歌既成,則隨口發(fā)聲。皆有燕語鶯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體態(tài)輕盈,則必使之學舞。學舞既熟,則回身舉步,悉帶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p>
昆曲最明顯的特征,便是載歌載舞。這種歌舞,是獨具中華藝術神韻的寫意歌舞,女子久而習之,可提升氣質,一舉一動皆優(yōu)美可觀。
3、情景美
昆曲這種藝術本身的魅力,以一種純粹知識分子的審美觀念出發(fā),雖涉及政治,卻并不拘囿于興衰變遷,并不拘囿于兒女情長,所傳遞給人們的東西,是那種深邃而觸及靈魂的美。
4、辭藻美
明王驥德《曲律》說:“曲之調名,今俗曰‘牌名’”??梢姟扒啤敝Q由來已久。古代詞曲創(chuàng)作,原是“選詞配樂”,后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制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
從漢魏樂府、唐宋詞調以至金元劇曲散曲、明清歌謠俚曲,曲調屢有增減。明沈璟《九宮詞譜》共列曲牌685種。
昆曲的改革
明嘉靖、隆慶年間,由生活在昆山地區(qū)的江西音樂家魏良輔,吸收北曲及弋陽腔、海鹽腔的長處,將原昆山腔進行加工改造后形成一種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腔“水磨調”,這種新腔的伴奏樂器更為豐富,演唱風格也更加的委婉細膩。魏良輔也因此贏得崇高地位,被奉為“聲場秉為曲圣,后世依為鼻祖”。
昆曲的繁盛時期
天啟、崇禎年間,是昆劇創(chuàng)作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的時期。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探討的熱潮帶動了昆曲演劇組織的初建和發(fā)展。
在這段時期中,文人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對昆曲藝術投入巨大的熱情,組建家庭昆班,為昆曲積累了大量可供表演的劇目。這期間創(chuàng)作的戲曲作品,除極少數(shù)北雜劇和偶有其他聲腔的作品外,幾乎都是為昆腔作品。
昆腔劇作一時在劇壇上已居于統(tǒng)治地位。這個時期的劇作家主要有范文若、吳炳、阮大鋮、馮夢龍、沈嵊、孟稱舜、袁于今、沈自征、沈自晉、凌蒙初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