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都德出生在法國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因為家庭經濟太過于貧窮,他15歲時就在小學擔任自修課輔導員,開始獨自謀生,1866年,都德開始著手寫作,并在法國文壇上嶄露頭角。
都德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磨坊文札》
《磨坊文札》是他以故鄉(xiāng)普羅旺斯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描寫資本主義社會里小人物的苦惱和不幸,抒發(fā)作者對家鄉(xiāng)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懷戀之情的短篇小說集,自然美如天堂,但人們卻沒因此比別處的人們更快樂。生老病死愛恨情仇,形形色色的人生憾事都展列在陽光碧樹之下。
在一些描寫當時普羅旺斯的農村和農村中釀酒人、牧羊人的短篇中,都德揭示了普通勞動人民豐富的精神生活,醇厚的感情,人道精神和互助精神。
都德對南方田園風光的描寫十分細膩傳神,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很自然,充滿真情實感,使讀者就像身臨其境,盡情地領略大自然的美,陶醉在這種質樸清新的詩情畫意之中。
都德是哪個國家的作家
法國普羅旺斯人,愛國作家。他于1857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并在26歲時發(fā)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兩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以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而聞名,被稱為“含淚的微笑”。
以小說和隨筆聞名于世的都德,曾有過十分曲折的成長之路:早年父親經商,后來破產,都德只能輟學,自謀生路,從此受盡人們的白眼和欺凌。
他只身來到巴黎闖蕩,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賣文來維持生計。正是早年的這些曲折經歷,使得都德對于底層民眾和充滿痛苦的人間,有著非同一般的同情。隨筆集《磨坊信札》的出版,奠定了都德在法國文壇的地位;而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都德創(chuàng)作出《最后一課》、《柏林之圍》等短篇小說,則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
都德因此被譽為“法國的狄更斯”。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都德于1897年12月14日去世,葬于巴黎拉雪茲公墓。
都德作品的藝術特色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chuàng)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卻并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于衷地描寫社會現(xiàn)實。
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tài)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在作品中作家喜歡引用普羅旺斯的民諺、民謠,這既增加了小說的南方生活情味,也豐富了語言表現(xiàn)的形式。南方人的語言思維習慣讓都德竭盡所能地去進行比喻、比擬與夸張,把生活中彼此相關甚至不相關的事物和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凸現(xiàn)彼此間的對比處,使人物刻畫或場景描寫或主題設置機巧成趣。
人們能在詼諧、幽默與不經意之中領悟到作者的深刻用意。像普羅旺斯人一樣,都德習慣用夸張、幽默的手法,來敘述故事、表現(xiàn)人物,有針對性地突出人物的某些或某方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