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巴特是社會本位論還是個人本位論
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三中心理論,而且他的教育心理學絕非憑空產(chǎn)生,而是來自他對心理科學和教育工作的熱愛,源于前人的影響和時代潮流的刺激以及教育學和心理學本身的學科特性。
赫爾巴特是社會本位論還是個人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
在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中,赫爾巴特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是:從社會發(fā)展需要出發(fā),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yè),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fā)展貢獻的指標。
教育目的就是使個人社會化。個人不過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決定教育目的的價值。教育目的在于使個人適應社會生活,成為公民,為社會作貢獻。教育過程就是把社會的價值觀念或集體意識強加于個人,把兒童從不具有社會特征的人,改造成為具有社會所需要的個人品質的“社會的新人”。
赫爾巴特的學生有哪些
1、凱洛夫
前蘇聯(lián)的教育家,著有《教育學》等,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對中國教育的影響廣泛, 尤其是他提出的五步教育法,他的《教育學》基本吸收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點是重視智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地位,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
2、席勒
席勒說提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如果一個人的審美力出現(xiàn)缺失,那將會導致他的創(chuàng)新力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對事物的看法太過拘泥。
赫爾巴特的人物評價
赫爾巴特的教育心理學化是在追求教育的科學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繹的成分最終影響了其理論的科學性,表現(xiàn)為心理科學本身發(fā)展的局限性,對教育實驗的忽視,對教育教學過程認識的不足等。
當時的心理學還沒有完全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不可避免地帶有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理性色彩,雖然赫爾巴特也強調經(jīng)驗和實驗的重要性,但直到馮特創(chuàng)辦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才建立起科學的實驗心理學,因此赫爾巴特的許多心理學觀點仍是形而上學邏輯演繹的產(chǎn)物,如因強調觀念而把情緒、想象、意志等都歸結為觀念形態(tài)。
他的聯(lián)想主義在教學中運用時存在機械主義傾向,沒有達到科學思維的水平。赫爾巴特發(fā)展或重新界定了形而上學、心理學和倫理學,但其教育理論沒有太大進展。
他努力把教育與心理學和倫理學結合,宣稱倫理學支持目的,心理學提供方法,卻沒有提供如何運作的任何細節(jié),因此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常被稱為教育科學方法開山始祖的赫爾巴特,在發(fā)展教育科學上實屬失敗,而游離于心理學和倫理學之間。